臺式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實驗儀及在教學中的應用
目前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EMC全站開發了專用於磁共振成像技術教學的臺式磁共振成像技術實驗儀。可用於磁共振原理、磁共振硬件結構、磁共振序列、僞影開展多方面教學實驗。適用於本科與研究生教學使用。
磁共振成像技術是一門融合了物理學、化學、數學、計算機科學、電子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科學,是20世紀舳年代初期才發展起來的影像診斷技術,屬於典型的高新技術。目前,國內在磁共振成像設備的使用方面存在着臨牀應用和科學研究“兩極分化”的現象,其中在臨牀應用方面基本上能與國際接軌,具有較高的應用水平,而在科學研究方面,我國與國外的差距是巨大的,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①國外在MRI的臨牀應用和科學研究上,配備有MRI的臨牀工程師,這些工程師是掌握了MRI理論和技術的專門人才.能夠在臨牀應用和科學研究上協助臨牀醫生進行深入研究,而到目前,國內在醫院裏尚未有臨牀工程師的編制;②在國外,即使那些專門應用MR進行診斷的臨牀醫生,出於科學研究的需要,也對MRI的理論和方法有深度的瞭解,這就使得他們能夠與臨牀工程師進行“對話”,從而在MRl的臨牀應用和科學研究中不斷創新,推動了MRI技術的發展。
核磁共振信號
磁共振成像設備硬件結構複雜,數據採集、重建以及圖像處理過程都很深奧,需要很牢固的數學、數字信號處理、物理學、電子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多方面的知識,而且還需要很強的空間想象和思維能力。醫學影像學教材中關於核磁共振的講述,羅列了大量公式以及抽象的理論知識,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尚且覺得費力,而對於初次接受磁共振成像的學生而言,想要完全理解就更加困難了。在學生建立完整的MRI概念和方法的教學過程中,實驗是最活躍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實驗具有生動、直觀、新奇的特點,它能化抽象爲具體,化枯燥爲生動,把要研究的MRI的一些物理現象清楚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能引導學生觀察,並進行思考,配合講授使學生認識相關概念和規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臺式磁共振成像技術實驗儀架構
MRI的發明和發展具有很強的實驗科學背景,而目前的人才培養是在這一背景的缺失下進行的。由於沒有相應的實驗設備和條件,影響了學生對MRI的理論和方法的學習和掌握。在此背景下,EMC全站公司成功地開發了專用於磁共振成像技術教學的臺式磁共振成像技術實驗儀。該儀器具有完備的實驗教學功能、友好的用戶操作界面,易於用戶學習和使用,目前能夠開設的實驗項目有30餘個。在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教學中,藉助於臺式磁共振成像技術實驗儀,專業教師可以達到前所未有的教學效果,學生可以掌握僅靠理論學習難以掌握的一些抽象的概念。臺式磁共振成像技術實驗儀不失爲一款理想的磁共振成像教學儀器。
【參考資料:[1]聶生東, 汪紅志,等. NMR20臺式磁共振成像儀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醫療設備, 2008, 023(006):56-59.】
其他資料: